首页资讯正文

说古论今丨孙悟空头上为什么戴个箍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你这孙悟空头上为什么还要戴着个箍?

面对这个提问,顾群业回答:其实我们每个人头上都戴着一个箍,就是我们自己看不到而已。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要把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显化出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介绍的是自己作品《塗龙记》核心形象的创作理念。乍看上去,这个形象很像《西游记》中大家熟悉的那个孙悟空,头上戴个金箍,但又长了长长的尾巴。

顾群业把这个形象称为“龙”。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形象很陌生。这又不由不让人张大嘴巴:这是龙?龙怎么长这样?

我管它叫龙。龙为什么不能长这样?顾群业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回答这个疑问。

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0531潮流大展”上,顾群业作为特邀艺术家,带着这个以“龙”为核心元素创作的系列作品参加。

顾群业自我介绍,自己是从事新媒体艺术教学和创作的。他现在担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是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艺术创作方面,他敢于领风气之先。2006年,顾群业进入数字绘画创作高峰期,《化石》《融·绘》《I,ROBOT》等都可归类于数字绘画作品。从2009年起,他热衷于新媒体艺术创作,《偶像》《殉道者》等大量作品都创作于这个时期。

至于“龙”的形象的构思,实际上早在2006年就已经着手。从那时起,他开始把“龙”作为一个个人IP形象进行创作。到今天,他的“龙”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文化IP。

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我们能看到这个IP下的各种各样的“龙”。这些龙与我们通常印象中龙的形象大相径庭。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屡屡出现的一种动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龙的解释是:“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大致意思是说,龙这种动物,在鳞虫类中排在第一,可隐藏也可显露,还能粗细长短随意变化,春分时飞上天空,秋分时则隐入深渊。这里对龙的描述相对比较抽象,人看过这段话之后,很难依照这些描述勾勒龙的大致轮廓。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鳞部”中录有“龙”的条目。其下解释说:“按罗愿《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显然,与《说文解字》相比较,宋代罗愿《尔雅翼》中所记载的龙的形象就生动多了,根据文中“九似”,人们大致能在脑海里描绘出龙的模样。

之后,李时珍又引用称:“《小说》载龙性粗猛,而爱美玉、空青,喜嗜燕肉,畏铁及菵草、蜈蚣、楝叶、五色丝。故食燕者忌渡水,祈雨者用燕,镇水患者用铁,激龙者用菵草,祭屈原者用楝叶、五色丝裹粽投江。医家用龙骨者,亦当知其性之爱恶如此。”从这里所引《小说》中的记载可知,中医用到相关药物时,也要注意考虑龙的好恶,以免药性冲突,影响药效发挥。李时珍特别引用此文,加以提醒,足以显示龙的传说在民间影响之大。

这些记载或解释,又与民间关于龙的描述和龙的传说互相印证。小时候,我听老人“说呱”(讲故事)时,听到过很多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秃尾巴老李就是一条神龙,只是没了尾巴。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行侠好义、惩恶扬善,能让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不仅在我省的即墨、莒县、文登、诸城等地流传甚广,也在东北等地广泛传播。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民间文学类别中,“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榜上有名。

民间关于龙的传说虽多种多样,但龙的形象相对比较稳定。一提到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种驼面蛇身、头顶鹿角、身披鳞甲、腾云驾雾的样子。

顾群业创作的“龙”,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与往常大不一样的特别形象创造?取名“龙”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这些不一样里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内涵?这个文化IP的前景如何?

显而易见,在构思与创作方面,顾群业那些关于心目中的“龙”的理念仍然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其造型方法也是中华传统造物、造型体系中的经典手段。

这个“龙”最典型的特点是将孙悟空和狐狸的形象融合。“这个形象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工作中自己生长出来的,代表着我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看法、认识。然后,我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顾群业说,“我创作的这个形象,是魔鬼的角、外星人的眼睛、狐狸的尾巴,还戴着一个孙悟空的箍。”

最早,作品的原型是狐狸。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设计创作了一些孙悟空的形象。再后来,他尝试着把孙悟空和狐狸捏合,并一发而不可收。他说:“这也成为我个人的一个符号。”

这样一来,就把充满世人智慧的两个形象融合,让孙悟空和狐狸令人意外地合二为一。孙悟空是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化身,他智多技高,在民间文化中有着忠诚侠义、嫉恶如仇的寓意,代表机智、勇敢、聪明、活泼的神明形象;狐狸则含有俗话常说的“夹着尾巴做人”“一不小心露出狐狸尾巴”等充满民间智慧的比喻。

在进行形象创作的时候,他又添加融入了魔鬼的角、外星人的眼睛等元素。这与“龙”由鹿角、鱼鳞、蛇身、凤爪还有牛鼻子等组合而成的概念完全一样,也是中华传统造物、造型体系中的经典手段,例如《山海经》中的异兽,张道一先生将这种造物、造型手段称为“集美”。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一致性,顾群业把他创作的新形象命名为“龙”。他的“龙”因此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

至于孙悟空头上戴的那个箍,他的解释又包含着另一种值得思考的人生哲理。在《西游记》里,唐僧把金箍拿给孙悟空,孙悟空不知这是何物,只是感觉好玩,随意戴到自己头上。想不到,戴上容易,脱下来已不可能。此时,唐僧念起紧箍咒,把孙悟空折腾得翻江倒海。从此,这“泼猴儿”再也不敢随意忤逆唐僧。这个故事很有趣,很曲折,甚至有点惊心动魄。由此联想开来,普通人头上有没有类似的一个箍?这个箍从哪里来,又是怎样戴到头上的?能让自己头疼的紧箍咒是什么?有没有办法破除束缚自己的紧箍咒?如此种种,顾群业通过创作给出了他的理解,颇发人深思。

据顾群业介绍,他的代表作命名为“太子龙”,现在几乎所有的创作都是围绕这个形象来进行,并且已经创作出婴儿版、儿童版、成年版及老年版等多个版本。他说:“龙寓意着变化,从2017年开始,我每年找一百个艺术家来创作,每位艺术家做出来的形象都跟我的不一样,龙的变化会越来越丰富。”

为了保证设计的“开放”理念,自2017年起,顾群业决定采用Creative Commons(CC)的授权方式将LONG的理念贡献给大众。在这样的授权下,任何人都可以在保证LONG的基本理念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创作,甚至还能进行二次授权和经营获利。人们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甚至不用取得顾群业的许可。顾群业希望,这个理念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并衍生出更多的设计。

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争虎斗、龙凤呈祥……在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能给人们带来庇佑和平安。今天,它也能够从很多角度为文化“两创”提供思想启发和资源支持。这正好能够给艺术创作的守正创新带来更广阔的实践与想象空间:有根底的艺术就有韧性,有思想的创造才有味道。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