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正文

世界信息:高质量发展·看交通|广州加速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2022年,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611万人次,连续三年居全国单体机场第一位;广州的铁路枢纽旅客发送量6708万人次,居全国前列;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高效,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全国第一……

6月2日上午,“高质量发展·看交通”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牟治平介绍了广州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


【资料图】

资料图:白云国际机场,南都拍摄

发展动能强,多项全国第一

近年来,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全面推动引领交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综合交通枢纽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据牟治平介绍,国际航空枢纽方面,白云国际机场连续三年获评“全球机场服务质量满意度第一”“中国最佳机场”。2022年,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611万人次,连续三年居全国单体机场第一位;今年1-4月国内航班起降架次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完成旅客吞吐量1882万人次,同比增长106%,客流量继续保持全国机场首位。

国际航运枢纽方面,广州港已建成20个集装箱深水泊位,广州港出海航道可满足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双向通航。2022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6.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86万标箱,分别位居全球第五、六位;今年1-4月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8%、3.0%。

世界级铁路枢纽方面,将形成“五主四辅”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对外通达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市群等。2022年,铁路枢纽旅客发送量6708万人次,居全国前列;今年1-4月发送旅客3953万人次,同比增长79.0%;广州南站高铁班次、客流量均居全国第一;广州地铁通车里程621公里,位居全国第三。

资料图:广州港南沙港区。南都拍摄

发展质效高,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全国第一

“广州的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高效,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全国第一。”牟治平表示,白云国际机场已接入广清、新白广2条城际和1条地铁,初步形成高效便捷的空铁联运体系。

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投入运行,广州港装卸效率位列全球大型集装箱港口首位。南沙港与广州国际港、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等实现联运,1-4月海铁联运同比增长128%,开行中欧班列同比增长91%。

广州地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地铁+城际”一体化运作。广州绿色出行比例达78%,居全国超大城市第一。

发展后劲足,枢纽经济发展优势突出

近年来,广州市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不断跃升为枢纽经济发展优势。牟治平表示,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平台稳步发展,航空维修、航空物流、临空现代商贸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发展。以南沙港区、黄埔港区为主要承载区发展临港经济,已形成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航运物流、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智能与机器人等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以广州国际港、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为主体的经济产业园正加速形成。

资料图:2023年5月20日,广东省广州市新塘高铁站改造施工紧张进行中。南都拍摄

加速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接下来,广州将要如何继续推动交通高质量建设发展呢?

牟治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建设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交通网络目标,围绕枢纽能级、枢纽融合、枢纽经济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我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一是持续提升枢纽能级。按机场年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年货邮吞吐量380万吨的设计容量,推进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南沙国际通用码头建设,推进南沙港区五期及配套20万吨级航道工程规划建设,提升港口的综合通过能力。实施铁路枢纽能级提升工程,力争9月底建成开通广汕高铁、年内开通白云站,推进广湛高铁、深江铁路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等项目。持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年内开通5号线东延线、7号线二期等线路,预计运营里程突破650公里。

二是积极强化枢纽融合。以一体化高效换乘理念打造空铁联运体系,推进T3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预留工程建设,构建以机场为中心的一体化集疏运体系。吸引国际班轮公司继续在南沙港新增航线和运力,充分利用南沙港铁路运能,打造以南沙港区为枢纽的集装箱海铁联运国际中转通道。推进广佛西环、南珠中城际、佛穗莞城际等项目落地实施,加速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进一步提升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以白云机场为核心,加快编制广州北部增长极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航空维修、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生物医药等临空产业,培育壮大临空产业集群。发挥南沙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资源优势,吸引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临港集聚。加快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建设,围绕轨道交通配套和机电设备、关键部件新材料等领域,推动一批企业入园集聚发展,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积极推动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建设,通过发展产业物流、跨境电商物流、供应链物流等支撑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集聚。

采写:奥一新闻 卢若情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