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正文

“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逝世二十周年 国产科幻如何更好传承?-动态焦点

谈到火星,也许当今世界上对移民火星最具执念的是刚刚结束中国行的马斯克。但对火星的向往并不只是西方人的专利。早在1954年10月,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发表了第一篇标注为“科学幻想”的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作者是后来被誉为“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

6月19日,由八光分文化、寰宇智媒主办,纪念郑文光先生逝世二十周年论坛暨《飞向人马座》影视文化开发系列工程启动发布会在北京举办,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委员付昌义,科幻作家江波,寰宇智媒总裁张赫亮,对以郑文光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科幻人对国内科幻产生了何种影响,科幻的发展能为科技、文化、人才培养等产生何种推动力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资料图片)

中国科幻“开山祖师”如何影响后来人?

郑文光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被称为中国科幻文学之父。其作品《从地球到火星》是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作品《飞向人马座》是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火星建设者》荣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地球的镜像》被翻译成英文、俄文、日文、德文、瑞典文、捷克文等,让中国科幻作品在国际上首次崭露头角。

付昌义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郑文光的科幻小说给了当时的人们探索宇宙的兴趣,“1954年,《从地球到火星》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龙看火星,1978年《飞向人马座》也启迪了许多小读者对航天事业的追求。2020年探测火星的‘天问一号’发射,时隔几十年的梦想正一步步走进现实,在这背后是一代人用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来逐步落实当年的畅想。”

科幻作家江波坦言,自己之所以对科幻萌生兴趣,最早就来自《飞向人马座》,他本人也是在一次郑文光前往清华大学举办讲座后决定开始试水写作科幻小说。吴岩则表示,在《飞向人马座》出现前,国内科幻小说大多为短篇,《飞向人马座》是中国科幻小说从短篇走向长篇的一个重要的尝试,影响到了科幻小说的发展,后来刘慈欣写出了《三体》三部曲,让科幻小说更进了一步。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飞向人马座》作为一篇45年前的小说,里面提到的语音识别、虚拟现实、大推力火箭,已经在今天成为了现实。

作为郑文光的“忘年交”,吴岩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郑文光最早的作品属于“未来主义”,目标并不是描写现在,而是让人产生对未来的期许。此外,郑文光还提出了科幻现实主义,写出了《地球的镜像》等关注现实的科幻作品。他还提出科幻是一种方法的理论,“中国历史上最多出过三个科幻派别:科幻未来主义、科幻现实主义、科幻科普,这三个流派的作品郑文光都写过。”

寰宇智媒总裁张赫亮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他将对《飞向人马座》进行影视化开发,“预期将在四到五年时间里完成《飞向人马座》的电影、电视剧或网剧,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主题营地开发。”

科幻是科学的启蒙 2023国产科幻发展正当其时

对于当前国产科幻处于什么样的历史状态,多名科幻界人士均表示,现在就是国内科幻界“最好的时代”。

回顾历史可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现在。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幻曾陷入姓“科”还是姓“文”的讨论,并一度受到打压,陷入了长达十年的沉寂期,郑文光也在1983年4月不幸中风,创作停滞。

但走出沉寂期后,中国科幻的发展一路向上。“过去,国内科幻的涨落交替出现,但自1991年《科幻世界》改名后,30年来中国科幻一直在向上走,这很不容易,政府、知识精英和读者三方都认可科幻,这是让科幻能够持续发展的条件。”吴岩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江波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社会土壤发生了巨大变化,读者的学历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对科学文化的欣赏基础,“过去科幻始终是小众阶段,但现在不管小说还是影视平台也都有科幻品类,科幻已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吴岩认为,科幻对文化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时代已经变成了科技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影响,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科技元素,如果文学艺术不表现这些元素,文学艺术就落伍了。”

付昌义说,目前国内科幻产业体量小,还处于蓝海,抓住时机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科幻电影能够启发青少年参与科学,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流浪地球》播出后,中核集团等企业表示‘你们负责想象,我们负责实现’,而电影中出现的太空电梯外骨骼等就是启迪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最好教材,这些青少年会在未来50年成为国内重大科技产业的核心力量,让青少年真正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绑在一起,同频共振。”

张赫亮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流浪地球》证明了投资科幻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纠结的方向,“今天已经到了人们为故事和文化付费的年代,我们今天做科幻文学的创作,要摆脱清贫和艰苦的物质条件,有好的故事就有等量的价值,我们做科幻影视化是在把一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在大众视野里推向一个更高的舞台。”

在吴岩看来,科幻的力量在于能够打破封闭的学科壁垒,给予其更多想象的空间和可能性,并且给予读者坦然迎接变化的力量。“当前,未来的发展越来越不确定,科幻作品不只是预言,科幻作品里的未来也不一定是未来,但如果读者已经看了100个科幻小说里的未来,当他遇到第101个真正发生的未来时,他将不会害怕。”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