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正文

专访穆迪全球主权风险部董事总经理:今年全球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负面,或比去年更困难丨连线·环球经济学家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对今年全球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为负面。穆迪全球主权风险部董事总经理玛丽·迪伦(Marie Diron)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称,今年全球多国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都将面临着是维持财政审慎、降低债务水平,还是增加财政支出、回应民众诉求的两难选择。


【资料图】

第一财经:今年全球主权信用前景如何,将面对哪些风险?

玛丽·迪伦:我们对今年全球主权信用评级的展望为负面,且今年情况可能会比去年更为困难。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一是发达经济体增长普遍放缓,甚至可能陷入衰退;其次,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也可能出现放缓;再者,高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会越发显著;最后,高通胀也将继续侵蚀民众的购买力。

全球范围来看,多国政府将面临财政政策的两难选择,既要满足饱受高通胀和能源危机冲击的民众的诉求,同时又要维持审慎的财政政策,努力减少赤字,维持适度的债务水平。还有地缘政治因素,由于目前全球多个地缘政治热点区域的局势持续变化,地缘政治方面的不确定性很强,企业在投资和规划未来方面存在困难。

上述所有风险都使各国主权信用面对的环境变得更加困难。

第一财经:若把视线投向欧洲,今年有哪些经济体的主权信用风险需要重点关注?

玛丽·迪伦:欧洲处于受冲击地区的中心地带,既受到利率攀升的冲击,也受到能源危机的冲击。由于这个冬天到目前为止,天气相对温和,加之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应对、提前准备,能源危机的负面影响小于此前预期。但我们仍然认为,能源危机将对整个欧洲能源系统的重新定位造成长期冲击。

说到具体国家,我们对捷克和斯洛伐克今年的主权信用前景展望为负面。因为这两国属于极度依赖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经济体,所以受到能源危机的影响更大。当然,我们也在关注俄乌冲突的动态,以评估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第一财经:提到地缘政治风险,你对今年欧洲面对的相关风险有何展望?

玛丽·迪伦:对欧洲来说,最需要关注的是现有冲突如何演变。虽然我们并不对地缘政治风险做具体预测,但我们认为,欧洲面对的地缘政治冲突将会持续,最终解决需要很长时间。因此,目前的地缘政治环境将继续影响企业决策,继续影响能源价格,并将继续影响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的优先次序。

供应链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欧洲已经融入到全球供应链之中,如果供应链出现重大改变,我们将看到它的影响。

第一财经:通胀仍然是难以回避的问题,今年欧洲大陆和英国的通胀轨迹将怎么走?

玛丽·迪伦:我们预计通胀增速将会继续回落。大多数国家的通胀似乎已经见顶,但都维持在极高水平。有趣的是,因为通胀增速刚从两位数回落至一位数,我们就开始对目前的通胀数据感到欣慰,哪怕这样的数字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只要能源价格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仅考虑上年较高的通胀基数,今年的通胀数据就会相应下行。但就购买力而言,民众收入(增速)不大可能与通胀(增速)匹配,这意味着家庭,乃至某些行业的企业,难以应对攀升的生活和生产成本。

第一财经:我们的采访原计划在周三(2月1日)进行,但因伦敦的罢工被迫改期。本轮罢工将如何影响英国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预测,今年英国将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出现经济衰退的国家。

玛丽·迪伦:我们对今年英国经济衰退的看法与IMF类似,罢工显然也将对英国经济活动的开展造成阻碍。从宏观层面看,即使一部分经济活动可以通过变通的方式继续开展,但并非所有经济部门都能够采取类似的调整举措来规避罢工的影响。

从根源上讲,罢工意味着英国政府难以满足民众诉求,尤其是在一个生活成本显著增加、居民购买力下降,且财政资源有限的社会中。像英国政府这样,在过去三年政府债务负担急剧增加的案例并不罕见,决策者不得不在满足民众诉求和审慎的财政政策之间进行权衡。

从已经公布的政策信号来看,英国政府倾向于强调财政审慎。但目前很难断定英国政府接下来究竟会采取怎样的财政举措。

第一财经:对英国政府来说,面对通胀和生活成本危机,应当如何权衡决策?

玛丽·迪伦:对于英国政府而言,挑战是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一般而言,政府债务的规模越来越大,意味着相应的利息支出越来越高;如果利率也出现上涨,则会进一步加剧政府的债务负担。

英国的特别之处在于,政府债务的四分之一都用于应对通胀上涨,所以如果通胀走高,政府债务负担也会同步上升。换言之,英国的政府债务成本,不仅随着利率走高而增加,也会随着通胀上涨而增加,这并不常见。

但另一方面,倾听民众诉求,保持社会稳定,最终也对经济增长有利。各国政府都将促进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之一。我们期待英国政府能够达到某种平衡,增加相关预算以满足民众诉求。

事实上,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此前已经宣布,今年3月之后可能会出台更多的补贴计划。尽管力度或许弱于以往,但应该对家庭和企业应对高涨的能源成本有所帮助。我认为,在现阶段英国政府如果试图大幅减少举债,难度不小。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